鲍贤伦 官方网站

http://baoxianlun.artlianhe.com

鲍贤伦

总浏览人气:41961

鲍贤伦,男,著名书法家,浙江鄞县人,1955年1月生于上海,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读中学时自学书法绘画,1974年师从徐伯清为入室弟子,临习楮遂良楷书,孙过庭草书及徐氏小楷,1978年就学于贵州大学,得姜澄清先生指导,涉猎书史、书论,1980年又得陈恒安指教,于汉碑、魏碑、汉简临学尤勤。书作多以汉碑略参简书笔意出之,笔势灵动,浑穆而润雅,偶作草书亦于“二王”法外略参简书意趣。作品入选“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中日书道艺术交流展”、河南“国际书法展”等,收入多种作品专集,获“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并在《书法》杂志等发表。书法论文被收入《浙江书法论文
查看详情>>

鲍贤伦 艺术家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

                       

    融与博弈。以前总觉得书法与生命只是一种形而上的说法,但是创作完这幅作品,才让我对书法与生命有了形而下的体会。”他回忆说,因为腰伤,他很少将宣纸铺在地上写巨幅,以前写上15分钟,腰便不听使唤了。后来,他每天坚持写,一天比一天延长时间写,经过一段日子的磨炼。最后用6个小时一气呵成写下了这幅巨作。“写的过程就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用笔在写,而是整个身心的投入,就是用生命在拼搏。”

    这幅巨作这次也将在浙江美术馆展出,鲍贤伦透露,为了配合浙江美术馆的展馆墙位置,这次他又新创作了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和张华《励志诗》两幅作品,配合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巨幅,将“我襟怀古”的展览主题曲引入了一个高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采用的是碑简交融的创作手法,而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运用了摩崖刻石手法,张华《励志诗》采用的则是武威汉简笔法,三者有机统一,浑然一体。”

    展览期间的三场学术讲座亮点纷呈

    此次展览,鲍贤伦准备了三场针对不同群体的学术讲座。据鲍贤伦介绍,“入古与风格”专场主要是针对书法家群体;“法度与性情”专场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的师生;而“临摹与创作”主要针对的则是“浙江书法村”的代表。

担任浙江省书协主席以来,鲍贤伦一直将书法的传播与普及工作作为己任,也曾多次参与各种书法公益讲座。“在杭州这座书法名城与文化强市办展览,能唤起更多的人去了解书法,喜欢书法,这便是一名书法工作者所期盼的。”

“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继去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获得盛誉之后,将于410日转徙浙江美术馆展出。鲍贤伦精心创作100多幅作品,构建起“志于道”“敬于事”“游于艺”三个主题板块,全面展示几十年来在书法领域的思考轨迹与探索成果,展览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充满人文气息。鲍贤伦富有人文意味的怀古情结与极具艺术个性相融的“最入古”“最风格”书法理念在这次展览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何为“最入古”?何为“最风格”?

    在鲍贤伦看来,“入古”与“风格”并不是前后承因的常规逻辑,而是锥凿书法艺术新境的障壁时,抡锤的那一起一落,不分先后,不分主次,浑然一体。

    鲍贤伦研习书法四十多年,注重传承与创新、思考与实践上,是一位既有历史情怀又有当代意识的书法探索者。他的书法探究勤恳、专精,尤其在隶书艺术方面,呈现出其在把握规范尺度与表达艺术性情方面的控制能力,尽情地让书法观念、技巧、形式交织互动,借助简牍考古新发现,打开一片新的隶书景象。

    他认为,所谓入古,就是对古典书法资源的解读能力、把握能力、转化能力。入古不仅仅是手段和过程,也是目的和习常。入古程度决定出新能力,入古过程即是出新的过程,它们是同体同步的。风格是指当代书家主体意识和实践体验。风格不仅仅是形式倾向,更是一位当代书家应有的抱负和责任,也是生存于当下、耕耘于书法的价值体现。当代书法家既不能仅仅是一位没有深厚法度根基的率尔操觚者,也不能仅仅是一位传统书法技艺的抚弄者。历史上的代表性书家,无不具有各自的“当代性”。最风格除了艺术性之外,还包含了思想和情感。

    “‘我襟怀古’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在建立与古典的对话沟通中创造风格,把具有当代意义的书法主体性,灿然写在自己的襟裾之上。”鲍贤论说。

    展览不是为了回顾过去的辉煌,而是为了开拓未来更好地认识自己

作为浙江省书协主席的鲍贤伦,去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那场“我襟怀古”书法盛宴,不仅是他个人取得的巨大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浙江书坛的一大盛事。浙江是中国书法的重镇,浙江书法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也是浙江书法现有水准的一种体现。鲍贤伦告诉记者,浙江省委传宣部工作中就有一项“名家造就工程计划”,做好协会工作的同时,在担任书协主席的第四个年头里,他选择举办一场高规格的展览,也是希望有更多的浙江书法家举办全国性展览。

 去年,正值鲍贤伦60周岁。“60甲子是人生的重要时刻,对于书法创造者来说,更是巅峰时期。我自1975年第一次参加上海市青年书法展览至今已有40年了。在40年的书法创作中,我的书法已经形成了自家面目,把自家面目进行提升,便是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书法家所追求的艺术价值。如果把60甲子作为人生的一个阶段,60岁以后我将开启一个崭新的寻求个人书法风格的阶段。”鲍贤伦认为,“人书俱老”不是等来的,是不断地钻研,刻苦地临摹加上积极的态度努力而来。

   “我襟怀古”书法主题展展出的作品都是鲍贤伦在展览前一年时间里精心创作的。鲍贤伦说,展览不是为了回顾过去的辉煌,而是用来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展出的作品一定要是自己当下阶段最能体现自己面目与风格的作品。这次展出的作品中,鲍贤伦选择了隶书和篆书作品。“虽然我只选择了两种书体,但是我的展出作品中,对这两种书体进行了许多的延伸,找到了许多‘村落方言’,很多时候一边临摹,体会领悟后,一边创作,这对我是一种挑战,也是创作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挖掘方式。比如《西湖十景》,十件同为隶书作品,却各有不同的味道,我很享受这个创作过程。”

    创作展览作品的过程中真正体验了书法艺术与生命的交融与博弈

    一年内完成一场高规格大展的全部作品,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用鲍贤伦自己的语言描述则是:仿佛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逼得自己把所有的创作潜能都挖掘出来了。

    说起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内号称“中华第一墙”上展出的35米巨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鲍贤伦至今感慨良多。“通过这幅作品的创作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书法艺术与生命的交


扫一扫关注微官网